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开化县上安村党支部书记余雄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现场接受表彰。从一个省级重点扶贫村、集体空壳村到现在的网红村、模范村,上安村蝶变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伍的辛勤付出。

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以前一直是省级重点扶贫村、集体空壳村,先后发展蔬菜、水果、观光等多项产业,均未实现高效持续发展,为了发展乡村休闲游,调整产业结构,村党支部书记余雄富带领党员干部摸索了3年多时间。2014年,上安村动员农户种了200亩观赏型向日葵,但“好看不来钱”。2015年,村里利用当地梯田资源,试种了240亩高粱。
“那时候没有种植经验和好的品种,高粱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不高,很多村民都选择种玉米、蔬菜,不愿意种高粱。”余雄富介绍说。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面临品种老化、栽培技术落后、生产加工落后等困境,产业发展岌岌可危。2017年,在浙江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开化县坚持把选派科技特派员作为推进农村科技服务的有力抓手,聚焦优势产业,选派业界骨干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将脱贫攻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先后派驻卢华兵、吕学高两位省级科技特派员驻点开展技术指导,同时强化与省农科院合作,致力上安村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土地经过多年高粱连作,极易引起高粱炭疽病、叶斑病等病虫害。”省科技特派员卢华兵首次进驻后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当地推广的品种均为多年种植的老品种,当即提出更新高粱品种方案。他先后从四川、山西、辽宁、黑龙江等地引进高粱新品种近百份,在上安梯田实地开展新品种引选试验。筛选出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的高粱新品种。并针对传统高粱点播耕作方式,推广“撒条播、增密度”等高产高效耕作模式,手把手指导村民栽培技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管理。通过两年试种比较,筛选出3个高粱新品种在全乡进行种植推广。相比最初的品种,平均每亩高粱增产达100公斤,增收300元以上。
2018年卢华兵因工作调动,省农科院指派吕学高接任特派员,提前上岗的他,长期驻点开展酿酒糯高粱和农旅油菜新品种引选。刚入驻乡镇不久,上安村高粱基地爆发大规模的草地贪夜蛾虫害,吕学高知道灾情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由于防治及时,高粱均正常抽穗,未因虫害导致严重减产。针对高粱连作引起的炭疽病、叶斑病等病害和高粱螟、蚜虫等虫害与油菜的菌核病、霜霉病等病虫害的威胁,及时采取“早预防、减药量”防控新技术,通过种子包衣处理、病虫害前置防治等做到早预警、快措施,实现有效防治与低毒残留高效防控。
同时,积极开展高粱、油菜栽培技术培训会,组织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累计召开科技服务培训会20余场,培训人数超千人次。

在科技助力下,当地高粱产量平均亩产达到800斤,比往年增产近200斤/亩;油菜产量由原来280斤/亩提升至318斤/亩,出油率由原来40%提升至44%,油菜菜籽产量与榨油品质实现双提升。高粱种植面积由最初的240亩发展到2020年的3700多亩,短短五年时间种植面积翻了10倍,成为全省最大的高粱生产核心区,并于2019年创下我省 “高粱最高亩产”和“高粱百亩方”两项“浙江农业之最”,“粱花组合”通过高粱酿酒、油菜榨油实现“一亩地万元钱”的农业收入,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000元。
上安村从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变为衢州市、开化县两级集体经济“模范村”“网红村”,“粱花组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新模式,红高粱示范基地也成为省科技特派员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党建消薄的典范。
“我们将牢记科技助推产业、全心服务三农的使命,不断引选食用、糖用、观赏等高粱新品种,开发丰富多样的高粱农产品,同大溪边乡父老乡亲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吕学高说道。
这样的科技能量,正在开化县广袤的乡村田野不断释放。组织涉农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为推动乡村振兴、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