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所动态
大洋49航次顺利结束 向阳红10返航舟山基地
【日期:2018-08-13】

 

 

 

812日,“向阳红10”科考船结束中国大洋49航次的全部任务返航舟山长峙岛海洋科技研发基地码头。副所长郑玉龙、总工程师黎明碧赴舟山迎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队员。

大洋49航次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于2017126日从舟山起航,历时250天,航程29821海里。航次分5个航段执行,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本航次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为核心,具有任务综合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取得诸多成果。

航次在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取得新进展,共计发现3处矿化区、2处矿化异常区和9处异常区,有助于2019年完成50%矿区放弃前的资源评价;通过自主研发的“潜龙二号”AUV、电磁法、综合异常调查和化探等,拓展了龙旂、玉皇和断桥等矿化区的分布范围,表明具有较好的资源前景;深化了对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控制机制、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扩张脊硫化物矿藏前景。

航次在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取得新认识,在卡尔斯伯格脊新发现3个热液区,使得我国在该洋脊发现的热液区数量增至9个,其中在天休热液区新发现一处高温喷口群,拓展了天休热液区的分布范围,并获得了该区的热液系统受控于拆离断层的构造与岩石学的新证据;新发现的宝船热液区离中央裂谷20km,是目前已知的距中央裂谷最远的热液系统,为建立慢速扩张洋脊构造控矿新模式提供了可能。新布放了2套综合锚系,开展多学科的长期观测,有望提升海底热液活动对海洋物质与能量循环的贡献及其环境影响的认识水平。

航次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二号”AUV刷新纪录,“潜龙二号”共进行了9个潜次应用,水下工作总计257小时,总航程654km。在玉皇与西龙井区发现新的热液异常区;在第14区块、白堤与东龙井区探测到热液异常;获取的近底磁资料为热液区构造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航次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调查覆盖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及航线,为评估印度洋国际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样品。航次还首次开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况调查,初步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氧化状态,表层水体中海-气之间的充分交换溶解氧处于饱和至过饱和状态,水体pH值和总碱度分析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弱碱性,这对评估印度洋海洋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航次在90度海岭回收深海潜标,该潜标连续工作11个月,获取的数据可了解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填补该海域深层和底层海流观测空白。还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气象与波浪浮标,已连续工作6个月。揭示观测区的气象水文综合要素的日、月际变化规律及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变化特征,为提升深海大洋环境安全保障增添新的观测手段。

仪式当天,“向阳红10”还迎来了一批“小小科学家”。811日,由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杭州市科委共同主办的2018年杭州青少年海洋科学考察活动在海洋二所启动。12日,科考队便前往长峙岛码头,迎接“向10”凯旋归来,并登船参观。大洋49航次的科考队员们向小科学家们详细介绍了船上的实验设备、科研目标和成果。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上一篇:省淡水所组织科技人员赴我省内陆多个重点渔区开展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指导工作
下一篇: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支撑的又一项城乡统筹领域标准获省标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