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所动态
质科院青年博士团队将更多“服务指数”转化为企业“幸福指数” ——党史学习教育“三为”专题实践活动系列一
【日期:2021-09-03】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质科院坚持将学习成效与“三为”专题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为企业排扰解难实效。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质科院组建由仇嘉、曹慧、周学军和张修铭博士领衔的4博士服务团”20余人开展入企服务活动,走访韩电集团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高质量发展中的技术难题10余个,指导服务4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近30余个。

仇嘉博士团队帮扶慈溪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产业破解产品质量困境 

【领衔博士】仇嘉,男,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主攻方向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研究,获得“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优秀共产党员”、“全省质监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建党百年·质科青年标兵”等荣誉。

慈溪作为院战略合作区域,今年以来与我院一直保持产品质量安全互动,通过前期与慈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称“慈溪局”)工作交流,了解到当地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下称“调压器”)行业质量问题突出,产品不合格率居高不下,博士团队选择调压器协会副会长单位-慈溪市博特曼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博特曼公司)为对象,第一时间入企开展帮扶活动。

了解企业需求,发现问题根源

入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企业需求,博士团通过实地调研、技术座谈等形式了解到慈溪是我国调压器产品的主要产地,域内调压器生产企业80家左右,产品占据全国超过70%的市场份额;包括博特曼公司在内的调压器企业都面临产品抽查不合格率高的质量困境(例如2020年浙江、广东的调压器抽查不合格率超90%);调压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调压器质量问题已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直接影响到百姓的消费安全,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成为调压器企业最为迫切需求。

下沉企业一线,分析问题本源

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后,团队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方案,一是实施产品购检分析。通过对博特曼等企业采样和市场买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压器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产品存在出口压力、关闭压力超标;未安装“过流切断安全装置”等质量缺陷。二是开展产品安全风险研究。基于购检结果,结合调压器安全事故实例,团队运用产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得出不合格产品会导致燃气不充分燃烧产生CO以及连接软管松动、脱落,存在燃气泄漏燃爆等风险隐患。

明确产品存在的质量缺陷和安全风险后,团队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问题会长期存在,屡禁不止?”带着疑问,团队开始着手探究产品质量问题的成因。通过对生产企业和销售市场调研发现,不合格产品(俗称“非标产品”)因使用效果好受到消费者青睐,这启发团队打破“就产品论产品”的常规思路,采取“跳出调压器,研究关联产品”的创新方法。

一是通过对液化气气源、燃气灶具等调压器关联产品开展购检分析,发现气源质量层次不齐、灶具热负荷偏差较大。使用劣质气源和灶具时,合格调压器的使用效果较差,而非标产品因高压力、大流量而使用体验更好,这是企业生产销售非标产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二是通过入企调研,发现调压器生产企业大多技术力量不强,产品模仿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缺少产品检测设备和手段,导致产品质量管控水平不高。

三是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策略,一味追求利润,降低产品成本。例如少装过流切断安全装置可为企业节省几元至十几元不等的成本,而市场上调压器售价最低的还不到十元,“减配”导致调压器安全隐患。

提出应对措施,解决企业难题

针对调压器行业质量困境,结合产品质量问题成因,团队会同慈溪局、调压器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等多方力量,制定产品质量提升措施,并在博特曼公司加以实施。

一是帮助企业调整产品的安全参数。指导企业合理调节调压器中弹簧等承压组件变形量,使产品出口压力、关闭压力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杜绝超压使用风险。

二是帮助企业完善产品的安全结构。指导企业对产品中的出厂设定结构进行可靠封固,避免用户误调误用,产生风险。

三是督促企业为产品配置必要的安全装置。要求企业必须要为调压器配置过流切断等安全装置,杜绝过流使用风险。

通过上述整改措施,博特曼公司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调压器,团队的帮扶工作成效显现。此外,团队还向生产企业提出了使用二维码指导安全消费和提升检测质控能力,向监管部门提出了同步加强调压器及液化气气源、灶具等关联产质量监管的建议。

专注“三为”实践,提升感受认知

通过一个多月的企业帮扶活动,博士团队对“浙江制造”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一是“浙江制造”质量为先。产品质量涉及消费安全,关系民生。打造高质量产品,尤其是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是“浙江制造”关注的焦点。应以民生领域产品为主要落脚点,重点关注具有“浙江特色”、产业集聚度高、市场占有率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行业(如调压器行业),建立全省“产品质量谱图”,并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促进“浙江制造”质量提升,不断改善民生。

二是“浙江制造”需要不断创新产品质量研究思路。开展产品质量研究中实施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为政府部门制定与风险相匹配的监管措施提供技术依据,能更好地服务产品质量“一件事”监管。同时,产品质量研究要运行“上下游联动”的思维,只有多维度、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工作才能彻底解决行业质量问题,打造高质量的“浙江制造”。

三是“浙江制造”需要产、学、研、管多方协同打造。企业是“浙江制造”主体,我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技术能力、质量管控水平不高,单纯依靠政府监管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政府等形成合力,注重人才驱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提升“浙江制造”的品质,保障“浙江制造”的安全。

(来源: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 院聘PI全球招募公告
下一篇:为民办实事 计量很扎实——一封来自浙江民企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