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系列”
献礼建党百年大型
全媒体宣传活动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建党百年之际,全省科技工作者们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新征程,为率先实现共同富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劲科技动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浙江力量。
6月起,全省科技系统启动“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大型全媒体宣传活动,持续宣传100位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深度挖掘100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成果,陆续展出100幅具有科技辨识度的照片,与大家一起在回望中,坚定信仰信念、增强自信自觉;在前行中,敢于担当担责、不断开拓创新。
人物简介
浦锦宝,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主任,浙江省中药资源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指导专家,浙江省中药材产业专家团队成员,浙江省151人才。先后荣获“浙江省成绩突出科技特派员”、第三届“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称号。
他是一名让科技之花在农村开放的使者,也是一名倾情奉献于乡村振兴的行者,更是一名将论文写在山水田地间的学者。他用守护药用资源的初心和执著的敬业精神,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重要窗口”建设贡献力量、展示担当。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浦锦宝踏遍山川觅良方,赓续岐黄薪火。27年的不懈坚持,近30万公里的野外行程,系统摸清了我省天然药物资源现状,在综合研究及新药创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研究成果。
药用资源的守护者
浦锦宝经常放弃节假日,起早摸黑,背着十几公斤的工作包,趟河流、攀悬崖,日晒雨淋,摔跤磕碰是常事,饿了啃馒头,渴了喝山水。在人迹罕至的山涧沟壑和充满危险的悬崖陡坡进行野外药用资源调查,他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期间,经历过暴雨、大雾、落石、车祸,可他从不惧怕。多年来积累了十几万张药用资源照片、2000余份中药材标本,并出版多本专著,为中药材野生资源的科学保护、利用与开发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为了寻找最道地的浙产药材,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浦锦宝踏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将对中药一草一木的深情化作了对科研的热情和坚守。可摆在面前的残酷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野生药用资源濒临灭绝,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他率先开展三叶青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磐安县、衢江区建立了三叶青人工繁育基地,指导多地开展中药材生态栽培基地建设,成功进行了多个野生药用植物驯化和规范化栽培研究。
基层科研的服务者
2014年,浦锦宝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磐安县,为当地的中药材栽培产业提供精准帮扶。他从基层实际需求出发,为政府出谋划策,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帮助当地树立道地药材品牌。期间,他在磐安县金华金葫芦珍稀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适合三叶青的篱墙式立体控根高产栽培技术,并建成22亩高效栽培示范基地;通过与华重楼、南五味子、香榧与南方甜樱桃套种,总结得到一套三叶青套种模式的技术。三叶青亩产300公斤,亩产值高达21万元,极大地提高了药农的经济收益。
浦锦宝将提高基层科研水平和质控意识作为己任,在长期的一线研究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中药材的质量好坏并非检测出来的,中药材质量控制应全程贯穿于种植、环境、栽培、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与磐安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共建“浙江省特色中药材资源合理利用及人工繁育技术平台”,为基层单位争取到多项部省级重大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倡导中药材全面品质评价意识。他承担的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浙江大盘山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实现了磐安县省级科技奖零的突破。同时,浦锦宝深入磐安、温岭、仙居、衢江、新昌等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科研人员业务水平。
抗疫中药制剂的研发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作为中药科研工作者,虽然不能投身到临床抗疫第一线,但是作为院新冠疫情中医药临床科研攻关团队的主要成员,浦锦宝放弃了春节假期,积极参与了抗疫中药制剂的研发工作。在省科技厅立项的省重点研发计划应急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研究”中积极发挥作用,加班加点投入到抗疫中药制剂的研发中去。从饮片原料质量把关,到制剂工艺研究,再到制剂的质量标准制订,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制剂质量的稳定和临床疗效的发挥。在浦锦宝夜以继日地拼搏和团队分工合作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获批了6个医院制剂,在全省9家定点医院使用。同时,这些中药制剂也作为我省抗疫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送到了意大利支援当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浦锦宝还积极开展抗疫产品的研发,为企业的复工复产和公众防疫尽最大的努力。在反复查询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金银花、菊花、鱼腥草、玉竹、人参等药食同源中药,研制成袋泡茶剂“沁肺固本饮”,并将配方无偿提供给相关企业。同时,浦锦宝也积极指导企业进行中药免手洗消毒液的研制和产品标准制订。产品投产后,大量向疫区和红十字会捐赠,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