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所动态
大洋39航次科考队凯旋 何拥华坚守最后一航段
【日期:2016-07-19】

 

航次首席科学家李怀明进行航次汇报

       7月14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的中国大洋39航次结束全部任务回到青岛,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有10名科学家及技术人员参加了本航次,李怀明副研究员作为航次首席科学家代做成果汇报。原所党委副书记沈伟林代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赴青岛迎接在船上坚持到最后一个航段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队员何拥华。

       大洋39航次历时216天,航程30957海里,分为5个航段,赴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并在中印度洋海盆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
       本航次是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之后开展的第4个大洋航次。按照工程化勘探的要求开展海上调查及考验下阶段硫化物勘探技术装备是本航次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大洋科考调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创新,对于海上调查人员、船舶和调查设备而言都是一个考验。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怀明副研究员,同时为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高工任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来自北海分局、一所、二所、三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同济大学等33家单位,139名科考队员参加了航次工作。
       航次完成了西南印度洋合同区26个区块的综合异常拖曳探测和地质取样调查工作,初步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的5个区块内圈定了硫化物矿化异常的分布位置。中国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已经进行了3个航次中深孔岩心钻机试验,本航次首次在热液区获取硫化物岩心样品,对于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是一个重要进步。
       第五航段中,科考队在中印度洋海盆先后进行了沉积物重力柱取样、箱式取样、温盐深(CTD)测量、海水取样、大体积过滤器悬浮体原位抽滤等作业,同时进行了船载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波束测量,采集了大量样品和资料。本航段是继去年大洋第34航次第五航段后,中国大洋协会在印度洋组织的第二个海底稀土调查航段,进一步丰富了对印度洋海盆稀土资源特征的认识。
       在航次执行期间, “大洋一号”船与“向阳红10”号船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业,两艘科考船船互为补充、互相支持,曾多次交换航次调查所需的备品备件,并在第一航段在毛里求斯靠港时进行技术交流,充分发挥多船作业的优势,提高了调查效率。在远离祖国1万多公里的印度洋上,有两艘中国科考船同时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奋战,说明我国切实履行国际海底义务的决心。
        在靠港期间,毛里求斯总统对“大洋一号”船进行了访问,并与当地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公益培训等活动,展示中国大洋科考的情况,有助于增进毛方对中国大洋科考事业的了解和支持,促进中毛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也是“自强、探索、和平、奉献”的大洋精神的具体体现。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上一篇: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参加2016平潭国际海岛论坛
下一篇: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参加东海区渔业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网2016年度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