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所动态
中国命名124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 超半数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完成
【日期:2015-10-13】

      

  10月9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了我国勘测命名的124个海山、海岭、海丘、断裂带等国际海底地理实体的名称;其中太平洋101个,印度洋15个,大西洋8个。
       在公布的124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中,印度洋的15个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均由我所的大洋科学家完成,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分别有42个和12个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完成。目前,这些命名已得到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计划将其分批向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提交审议。
       海底地理实体是海底可测量并可划分界限的地貌单元,赋予其标准名称的行为称为海底命名,海底地名包含通名和专名两部分。鉴于地理实体的命名权通常归属于地理实体的主权所有者或发现者,多年来,多国积极开展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正如给小行星命名代表着一项国际间永久性的殊荣,为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也是一个国家海洋实力的体现。
       地理实体名称由中文、汉语拼音和英文组成。此次的124个命名大部分来源于《诗经》,此外也有以李白、苏轼、骆宾王、郑和等古代名人和李四光、竺可桢等科学家命名。
       例如,西北印度洋洋中脊的“玄鸟海脊” 出自《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中国古人称燕子为玄鸟;此句意思是上天命令燕子降,来到人间生商王,住居殷地广茫茫。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的“骏惠海山”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骏惠指大家要遵从文王高尚的品德。这些命名经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通过,就将成为这些海山、海岭的国际通用名,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的璀璨博大。
       我国于2010年正式开展了国际海底区域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在命名前,必须首先对这些海底地理实体进行勘探调查,掌握足够的数据。因此,命名工作与我国数十年来积极开展大洋调查密不可分。此次公布的124个海底地理实体名称,是在过去大洋航次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研究、刻画、识别而完成,无一不是中国大洋工作者的心血结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为中国大洋科考事业的主力军,由韩喜球、陶春辉等优秀科学家带领的科研团队,为大洋勘测调查和命名工作作出了兢兢业业的贡献。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随着上述地名的公开和使用,将集中彰显我国几十年来在国际海域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也充分表明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海底活动的突出贡献。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上一篇:浙江省茶叶研究所成功承办浙江省第三届植物科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下一篇:新加坡岳根华研究员和日本东京海洋大学Yutaka Takeuchi博士访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