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的特点获得了交通出行者的青睐,但是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交通事故和伤害事件逐年上升。2013年至2017年的5年间,全国共发生电动自行车肇事致人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5.62万起,造成死亡8431人、受伤6.35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11亿元。[1] 其中,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2] 因此,骑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是安全防护的最重要乃至必要措施,头盔的质量及安全防护性能是否达到要求也就成为能否保障电动自行车驾驶者人身安全的最重要因素。
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质科院)作为研究消费品质量安全的政府实验室,时刻关注各类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为进一步推动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质量提升,引导消费者正确选购优质产品,切实保障消费者出行安全,自2019年起,质科院就电动自行车头盔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购检分析等工作:
一、交流沟通,以调研为基,识别潜藏风险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质科院首先就电动自行车头盔的行业概况、产品质量现状、事故案例等开展了系统的调研。质科院一方面组成调研小组分别走访兰溪野马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乐清市头盔行业协会以及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多方的了解沟通,对(浙江省)电动自行车头盔产业及质量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质科院于2020年上半年多次邀请行业内专家,召开电动自行车头盔技术分析会议,对电动自行车头盔产业产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调研及分析,质科院总结整理出电动自行车头盔潜藏的“脱落、碰撞、贯穿、碾压”4大风险因素及“结构不合理、材质不达标、工艺不过关、年限不清晰”4个导致电动自行车头盔质量安全风险的关键点。
二、试验分析,以数据为凭,开展安全评估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基于调研结果,质科院迅速组织研究小组根据电动自行车行驶环境,制定研究方案及评价方法,对市场上流通的价格区间位于20~200元之间的销量较高的头盔产品头盔展开购检研究并进行安全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购检的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均存在不足,其中采用塑料腾空圈结构(无缓冲层)的头盔在碰撞吸能性能、耐穿透性能及刚度性能等多个项目中均无法提供必要的防护性能,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经过与检验机构及业内专家的反复论证,质科院形成电动自行车头盔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并报送相关部门。
三、协同推进,以标准为旗,引导产业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下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动自行车头盔的国家标准及产业标准暂未出台,因此,相关监管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管依据,无法对产业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质科院先后走访了省交管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省自行车协会等部门,推进相关标准的申报与制订,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了T/ZJBE 001-2020《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技术要求及检测规范》制订,为电动自行车产业产品的质量发展提升提供了方向,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科普宣传,以人民为本,提升出行安全
“为了人民群众安全健康 为了产业产品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将电动自行车头盔的研究成果传播给普通消费者和商家,除了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外,质科院还与淘宝等平台联合开设的“质量云讲堂”,以视频的方式向商家和消费者进行介绍。截至目前,该科普宣传片首次推送即获点击700余次,其中已有200余家商家参与观看。
下一步,质科院将继续扩大对消费者的引导宣传,提升市场对电动自行车头盔的认识,从需求端提出更高的要求,减少劣质产品以价格竞争获取市场的空间。同时,为有需要的企业、行业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从生产端提高产品质量,协助监管端促进产品的“优胜劣汰”,改善市场环境。

图1调研小组赴温州乐清头盔生产厂家调研

图2调研小组赴兰溪野马摩配有限公司开展调研

图3对购检头盔进行检测,图中为刚度性能试验

图4院领导带队赴公安部交通科学管理研究院开展技术、标准交流

图5团体标准评审会及发布的团体标准

图6质量云讲堂
数据来源:
[1]人民日报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9812079707893216&wfr=spider&for=pc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04/21/content_5504613.htm
(来源: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