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鱼类团队采用人工养殖的子一代斑鰶为亲鱼,首次突破了斑鰶全人工繁育技术。
斑鰶是典型的东海海域近岸港湾鱼类,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被称为海水中的“花白鲢”,为海水中不可多得的既具洁水生态效益,又能促进捕捞渔民增收的海水鱼类品种。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2016年开始斑鰶繁殖生物学和增殖放流技术研究,2018年突破了斑鰶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难题,2019年首次实现斑鰶全人工繁殖,可年产鱼苗100万尾。
斑鰶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将促进低营养级鲱形目鱼类繁育技术的发展,对丰富我省增殖放流品种和渔业资源修复有重要意义。
7月7日,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承担的温州市科技局种子种苗项目“野生瓯江鲚属鱼类的资源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在洞头基地通过现场验收。
瓯江鲚是温州的著名特产,属于河口性洄游鱼类。近年来,受滥捕酷捞、水域污染、洄游通道受阻等因素影响,瓯江鲚属鱼类的资源急剧衰退。
2018年,海洋水产所承担了“野生瓯江鲚属鱼类的资源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开始瓯江鲚资源调查和人工育苗试验,经一年多努力,2019年6月,成功人工繁育稚鱼500多尾,并于7月7日通过现场验收。
这是瓯江鲚属鱼类首次人工繁育成功,下一步,研究所将进一步开展规模化繁育研究,助力瓯江鲚属鱼类资源修复。
7月4日,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鱼类团队在洞头区护城河海滨河段投放自繁的斑鰶和梭鱼鱼苗10万尾,助力洞头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护城河河道生态修复工作。
洞头区护城河是洞头区重要的防洪防涝和景观河道。其河水为咸淡水,不适宜投放淡水中常规洁水鱼类花白鲢。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鱼类团队自繁的斑鰶和梭鱼育苗,属于适盐性很广的咸淡水鱼类,且为低营养级杂食性鱼类,具有河道洁水和生态修复功能,非常适合在护城河中放流。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还联合洞头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区水利河道管理处进行斑鰶和梭鱼鱼苗投放效果评估,在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附近海滨河段设置鱼苗观测点,投放鱼苗框,根据鱼苗和水质监测情况,持续开展投放工作,为“五水共治”河道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7月10日,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运送斑石鲷鱼苗至白龙屿海洋牧场,开展斑石鲷鱼的适应性养殖,并将持续在牧场海域进行人工放牧试验。
今年3月份,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与浙江东一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产研合作协议”。经前期调研和洞头基地试养,7月份开始,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将与浙江东一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斑石鲷的养殖管理、大黄鱼生态养殖以及下半年白龙屿海洋牧场的放牧品种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推进海洋牧场产业发展。
(来源: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