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内容信息表
成果全称
填报单位名称
成果权属单位或个人名称
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情况
计划出让价格(万元)
转让使用权还是所有权
是否已有意向受让单位及名称
成果应用领域
分类
成果简介
成果来源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富硒竹笋培育机理研究”(M303369)、浙江省科技厅面上科研农业项目“保健型富硒竹笋高效培育技术研究”(2008C32010)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保健型富硒雷竹笋安全高效培育技术转化”(2011GB24320006)。通过近6年的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高效集硒笋用竹种的筛选 通过对安吉竹博园17个刚竹属参试竹种的硒富集能力比较试验,结果发现它们的硒富集能力排序为:浙江淡竹>灰竹>篌竹>富阳乌哺鸡竹>淡竹>黄槽竹>红壳雷竹>白哺鸡竹>雷竹>花哺鸡竹>早竹>甜竹和尖头青>安吉金竹>高节竹>乌哺鸡竹>红竹,其中以浙江淡竹和灰竹对硒的富集能力最强,雷竹的硒富集能力为中等,红竹的硒富集能力最差。根据硒安全摄入要求,除红竹外,其它竹种的鲜竹笋硒含量均在0.1-1.0mg·kg-1(干重)安全食用国标范围内,都可作为富硒笋开发对象。 2. 雷竹林土壤中Se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通过对富阳市雷竹主产区的雷竹试验林土壤硒的形态分布和雷竹主要器官硒含量的测定,弄清了雷竹林土壤耕作层各形态硒含量与雷竹各器官硒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富阳市雷竹林土壤中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的值最高,所占比重最大为32.97%~64.17%;雷竹笋硒含量、竹鞭硒含量与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雷竹各器官(竹笋、叶片、竹枝、竹秆)硒含量与竹鞭硒含量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并拟合了相关模型,这今后富硒竹笋的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雷竹主要器官Se的富集累积和同一竹鞭系统立竹间Se的转移累积规律研究 通过对雷竹各器官Se的富集累积和同一竹鞭系统内立竹间Se的转移累积规律的研究发现:在雷竹主要器官中,以叶片的Se含量最高,其次竹笋是除竹叶外各器官中硒富集量最高的器官,其它器官之间差异较小,且硒含量极低;雷竹竹鞭硒含量与其它器官(竹笋、叶片、竹枝、竹秆) 硒含量之间又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线性相关;在同一竹鞭系统内,一竹株茎秆注射亚硒酸钠后,另一未茎秆注射亚硒酸钠的竹株叶片的硒含量有明显的增加,证明了硒可在同一竹鞭系统内的立竹间传递。竹叶既是硒营养的库,又是硒营养的源。这为研究硒肥外施方法提供了依据。 4. 雷竹对Se的吸收与N、P、K、B元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林分笋产量的关系研究 经过4a的野外试验,弄清了雷竹对Se的吸收与N、P、K、B元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林分笋产量的关系:i)施硒浓度在1-2000mg·L-1,随着施硒肥浓度的增加,雷竹笋硒含量也增加,当施硒肥浓度达到2000 mg·L-1时竹笋硒含量达到最大,而继续加大施硒肥浓度,竹笋硒含量开始下降;ii)采用茎秆注射和叶面喷施竹笋含硒量极显著高于土壤直接施入法,而从环保角度看,茎秆注射法又优于叶面喷施法;iii) 施硒剂量在5-15mL·株-1时竹笋含硒量呈上升趋势,当达到20-25mL·株-1时竹笋含硒量明显高于前者,当达到30 mL·株-1时竹笋含硒量开始显著下降;iv) P肥的施用对雷竹笋硒吸收累积呈现抑制作用;K肥的施用对雷竹笋硒吸收累积呈现促进作用;而N肥的施用和不同配比NPK复合肥对雷竹笋硒吸收累积的影响趋势一致,也存在峰值;v) 施用硒肥对雷竹林竹笋增产和增加竹笋萌发量是有益的,但不同硒肥浓度对雷竹林笋产量和发笋量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可选择以利于提高雷竹笋的硒含量的硒肥浓度,以达到改善人们的缺硒状况,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发挥竹农生产富硒竹笋的积极性;vi)雷竹笋硒吸收累积最佳的硒肥方案为:施硒浓度2000mg·L-1,施硒剂量20-25mL·株-1。 5. 保健型富硒雷竹笋安全高效培育技术优化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硒肥使用方式、硒肥浓度和剂量、主要养分元素的组合优化,并考虑安全生产因素,得出富硒笋规模化高效培育方式为:叶面喷施浓度为1000mg/L,剂量为20mL/株亚硒酸钠溶液(添加0.4%渗透剂),并配合施氮肥1350 kg/hm2(以尿素计)、磷肥1012.5 kg/hm2(以过磷酸钙计)、钾肥337.5 kg/hm2(以氯化钾计)和硼肥50 kg/hm2(以硼酸计)(其他培育方式参照《无公害竹笋(DB33/T 333.1-2006)》的技术要求),可以使规模化生产的富硒笋中硒含量达到0.01-0.1mg/kg鲜笋。 6. 富硒雷竹笋硒形态检测 富硒保健笋的硒保健作用与笋内活性有机硒含量密切相关,通过实验研发出了了高效液相色谱-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DRC-ICP-MS) 联用测定硒代胱氨酸(SeCys2 )、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亚硒酸盐(SeIV)、硒代蛋氨酸(SeMet)和硒酸盐(SeVI)的方法。检测技术科满足富硒笋中硒形态的准确定量分析。经检测富硒笋中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硒代蛋氨酸(SeMet)、 硒代胱氨酸(SeCys2)含量超过80%。且叶片喷施亚硒酸盐的方法笋中亚硒酸盐(SeIV)残留量极低,是安全高效的富硒笋生产技术。对富硒笋制品硒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每日摄入富硒雷竹笋(鲜)500-1000克,或富硒笋干100-500克可以达到硒元素的保健效果。 7.适合范围:小型散生笋用竹。
成果附件